12例患儿均有发热,体温在(37.9~40.1)℃之间,平均(39.19±0.55)℃;其中伴关节痛者3例,伴大汗者7例,伴咳嗽者7例,伴脾大者1例。和成人组的临床主要特点对比见表1。 2.2 血常规情况 12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降低者2例,淋巴细胞比例>40%者10例,单核细胞比例>10%者8例,贫血者3例,血小板均正常。和成人组血常规特点对照情况见表2。 2.3 误诊情况 儿童组12例全部误诊,5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2例误诊为结核,2例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误诊为伤寒,1例误诊为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成人组20例误诊。儿童组确诊时间最短10 d,最长45 d,平均(24.33±3.86)d。和成人组诊断情况对照见表3。 2.4 治疗与转归 12例患儿中8岁以下儿童7例,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12 h 1次静滴,至体温正常后3 d,但不少于7 d;后序贯为复方新诺明口服。同时联合利福平每天1次顿服。总疗程6周。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方案给予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疗程6周。所有病例均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12例儿童布氏杆菌病均治愈,68例成人布氏杆菌病其中1例反复住院4次,最后并发心内膜炎并二尖瓣脱垂而死亡,另有2例患者复发再次住院治疗,其他65例均治愈。 3 讨论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河北、吉林、陕西和新疆等牧区[2]。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布氏杆菌病疫情在我国呈持续增长态势[3],笔者所在农一师地区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感染率也呈现增长趋势[4]。主要感染从事牧业及相关职业的成人,但随着近年来的疫情特点变化,非职业人群及非牧区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相对呈上升趋势[5,6]。在流行区,小儿布氏杆菌病一般占当地发病数的20%左右[1],本资料中儿童病例占到了15%。可能与病例来源相对局限及可能仍然有部分布氏杆菌病患儿未能明确诊断等因素有关。 本组儿童布氏杆菌病病例,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0%)、大汗(58.33%)、咳嗽(58.33%)、关节痛(25.00%)。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83.33%),单核细胞比例升高(66.67%),少数有贫血(25.00%),血小板减少者未见。与梁晨等[7]报道的资料基本一致。和成人组临床表现相比儿童布氏杆菌病伴有关节痛者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脾大者少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未完善有一定关系。血常规表现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者更多,尤其单核细胞增多意义更为明显,和成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儿童骨髓增生活跃、细胞免疫功能更强有关。同时在细胞内细菌布鲁菌感染诱导,更容易分化为单核细胞。本组患儿未见血小板降低者,但成人组有26.47%的病例出现血小板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儿童组脾脏增大者少见以及儿童骨髓造血功能比较强大有关,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儿童布氏杆菌病较成人布氏杆菌病更容易误诊,12例儿童病例100%误诊。儿童确诊时间也较成人明显延长,这样势必给患儿增加痛苦,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同时也浪费医疗资源。传播途径改变是引起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给病畜接羔是布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其次剥牛、羊皮和剪羊毛、切病畜肉等也可受染,进食被布鲁菌污染的生乳、未煮熟的病畜肉类等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另外,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发生感染[8,9]。还有报道布氏杆菌病可以通过人-人传播[10]。因此,临床医生仅凭无牛、羊接触史即排除本病,易导致误诊。分析儿童布氏杆菌病误诊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儿童病例的传播途径比较隐匿,在流行病学采集方面容易忽视和比较困难。本研究儿童病例中,经反复询问,7例确认有牛羊接触史,2例有饮用生牛奶史,2例喜欢食用测羊肉,1例其母亲近期患过布氏杆菌病。另外,布氏杆菌可侵犯全身器官,常累及肝、脾、骨髓、淋巴结,还可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以及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临床表现复杂,常见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及肝、脾大,但缺乏特异性[11,12],也是容易误诊的原因。 因此,我们医务人员有必要加强对儿童布氏杆菌病的认识。特别是属于疫区的医务人员更应加强进行布氏杆菌病知识的培训,以提高认识,应对布氏杆菌病误诊这一难题。对长期发热伴有多汗等表现,同时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单核细胞比例升高的患儿应该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史问诊、查体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尽早诊断和治疗,从而减少误诊,减轻患儿痛苦,同时防止发生全身各脏器的损害甚至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等。 |